高考日报最新资讯,高考日报每日一专业在哪里看

一、77年高考第1位女状元:作文登上《人民日报》,如今怎样

寒窗苦读十二年,只为考出一个好成绩。个中辛酸,经历过的人都懂。前几年,曾有考生抨击高考制度。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高考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道路。77年的第一位女状元刘学红,就因高考改变了一生!

1977年高考第1位女状元

1975年,刘学红从中学毕业。第二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密云县高岭乡插队,做了一名普通的女知青。下乡的日子漫长且枯燥,刘学红也不断盘问着自己的内心。

“现在的一切,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时间辗转流逝,1977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了出来:全国恢复高考!当刘学红听到后,兴奋得难以自制。

她知道,高考将是唯一能改变她命运的办法。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早在中学期间,刘学红的成绩就出类拔萃。下乡这几年,她也没有忘记学习。

因此,比起很多同龄人,刘学红的基础还是很牢固的。自从知道可以参加高考后,刘学红白天干活赚工分,晚上回去就废寝忘食地学习。所幸,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这半个月的复习时间里,刘学红的成绩越来越好。到了参加高考的那天,天降大雪,刘学红的心却是炙热的。她和万千学子进入考场,在试卷上挥洒汗水。

在那一年的高考作文中,刘学红写了一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她将下乡一年来的辛酸苦辣,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退出考场后,刘学红感到如释重负。

高考结束不久,刘学红回到家里,看到父亲正在看报纸。结果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作文,竟然登上了《人民日报》。她心里猜到,上大学应该是十拿九稳了。

结果高考成绩出来后,刘学红的语文距离满分,仅有1分之差。她不仅考上了北京大学,还成为了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女状元。

43年过去了,她现在过得怎样?

1978年3月,刘学红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进入大学校园后,她的梦想得以一步步实现。

1982年,刘学红从北大毕业,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在之后的几年里,她担任了学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导刊主编等要职。

后来因为工作突出,刘学红又成为了中青在线总经理,一直做了几十年。43年过去了,刘学红早已退休,享受晚年的生活。

前些年有记者采访她,面对普罗大众,她曾直言:“感谢高考”。如果没有高考,也许刘学红这一辈子,都要扎根农村,自然也不会有今日的成就。

所以,高考的确是无数寒门学子的跳板。刘学红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了人生的华丽逆袭。在现在这个时代,千万不要相信“读书无用论”。刘学红的例子告诉我们,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祝天下学子高考顺利。

二、高考日报每日一专业在哪里看

高考日报的官方网站。《高考日报》是江苏招生考试网集专业团队策划、重金打造的金牌栏目,是国内首份免费的互联网高考招生电子刊物。它运用传统报纸的版面及语言形式,将高考资讯、招生信息、招生政策、院校风采等内容在线展示给高考生及家长。

三、过来人说:高考和房子到底有没有关系

高考,一场千军万马独闯关的“王者荣耀战”,如今,你是过来人,我是过来人,他也是过来人,回想三十功名尘与土,犹记八千里路云和月。

即使记忆变成一条河,那种考不好夜不能寐、考得好也胆战心惊的感觉,即使过去十几二十年,依然记忆犹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高考是通往理想大学的必经关卡,高分者胜出,未过线者淘汰,和分数应该关联最紧密,那么和房子到底有没有关系?

本期“一期一会”轻话题,特邀“资深过来人”《北京日报》首席记者耿诺、《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罗德宏、《二二得四》出品人张旭,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1

NO.1:一年一度的高考,伴着夏天又来了,回忆一下您当年的高考经历吧。

《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罗德宏:“多年后,我仍然在梦中遭遇考试失利的经历。”

当年我在湖南参加高考,那时大伙乘坐大巴赶到县城一中参加考试。感觉上有点亢奋和迷糊,考试有点高开低走的味道,最后一门考历史有点“惨不忍睹”。还记得,考试全部结束后,历史老师圆睁双眼无奈瞪着我的情形。幸好最后考上了大学,但高考多少有点“噩梦”的后遗症,多年后,我仍然在梦中遭遇考试失利的经历。

虽然经历了高考煎熬,但我仍对高考心怀感激。一定程度来说,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因为高考,我来到这座城市,遇到一些人,认识一些人,开始了和过去不一样的生活。

对于所有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无论考试结果如何,高考都是永远难以忘怀的经历。我认可那个观点:高考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认可的拼搏过程。(一次高考,一生改变,相信许多人都感同身受~)

《北京日报》首席记者耿诺:“我对高考的心态还是挺放松的。”

记得高考那天下着雨,北京的考场第一次在教室里装了空调。每年高考家长都很重视,其实吧,现在往回了看,迈过去之后也只是一个小台阶。我对高考心态还是挺放松的,没有特别紧张的感觉。(轻松上阵的学霸既视感~)

《二二得四》出品人张旭:“听了三天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起夜无数次。”

17年前了,印象深刻的细节是,一个大操场,听了三天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宿舍里热得睡不着,特别是考数学的前一晚,起来几次去淘毛巾,擦凉席降温;然后史无前例地第一次没有做完英语卷——中学学了6年英语,以往都是至少提前四五十分钟可以交卷,于是出了考场就泪奔了。但最后还是总分考得还不错,有机会来到北京。(遥想公瑾当年,也有掉链子的时候,相信十有八九都经历过吧?别说你没有,没有流过泪走出高考,不足以谈彪悍人生~~)

高考加油,你看,开发商show场从不落下

2

NO.2:教育和房子原本没有太大关联,如今却被炒得火热,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张旭:“从需求端去抢教育供应,是一种畸形的存在。”

原来觉得不可思议,现在见怪不怪了。教育这种公共资源本来最应该是尽可能趋向均衡、公平的,但最终还是被货币来重新定义了。社会不能从供应端来解决问题,大家就只能从需求端去争抢这种供应,催生了“教育地产”这种概念并且愈演愈烈甚至畸形。(国人什么都看中“抢、抢、抢”,教育资源当然首当其冲,这样真的好吗?真的好吗?好吗?)

耿诺:“孩子的发展不应该和房子绑定在一起,家长心态要放平。”

教育和房子其实还是有关联的,记得小时候也分学区房,当然还没有叫学区房。当时有很多办法可以上学,比如一些大院里的子弟学校,上学都在附近住。“就近原则”让教育和房子产生联系,但是以前对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没有现在这么夸张。现在是“错位”的教育,留在了北京,就想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要读好的高中,倒逼回去要读好的初中,要读好的初中,又倒回去要读好的小学。这种逻辑导致现在的家长非常焦虑。

从统计数据上看,北京公立小学的水平都差不多,这种焦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有些家长原本住郊区的大房子很舒适,但是焦虑孩子上学,非要卖掉大房子,去花血本买“老破小”。孩子的发展不应该和房子绑定在一起,首先家长从心态上就要放平。(中产焦虑蔓延,面对孩子们天真、清澈的小眼神,放松心态比什么都重要哦~)

罗德宏:“教育和房子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和家庭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今天,“学区房”的概念使得教育和房子发生特殊的连接,这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入学规则以及各地的实施政策有关,也和当前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而学区房火爆另一个重要原因,和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整体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相当一部分人炒学区房,冲的不是教育,而是投资和金融的目的。(透过光怪陆离的现象,一些人以学区房为形,投资和金融才是真身,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嘘,别说话,考试呢

3

NO.3:有人为了孩子花天价买了房子,如果高考只上了普通大学的分数线,值与不值?

罗德宏:“天价买房子”是对当前教育投资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现象。

它代表教育的高投入,不仅是学区房,还有高投入的培训,以及部分家长选择的高端私立教育及国际教育,等等。

教育高投入是不是值当?到底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育投入的价值?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高考分数是个非常表面、也很片面的评价指标。

进一步说,这涉及教育评价的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未必是高投入的教育,目前大家的基本共识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的潜能得到发挥,素养得到提升,即使只考了普通大学的分数线,这当然是有价值的教育,家长在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也是值得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张旭:“没什么值不值。”

买学区房,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家长。因为主要是家长获得了一种心安——我为孩子尽力了,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尽力做了。你再学不好,可就不怪我了。对于孩子来说,学区房能解决什么问题?最多解决了一个“学习机会”的问题,解决了“走进去”的问题,解决不了怎样“走出来”的问题。(折射出来只能说,家长啊别太焦虑~)

耿诺:“我也觉得孩子高兴就没有值与不值。”

花一千万买50平的房子,就为了孩子上学,我觉得这是家长的心态决定,而不会是孩子要求的。孩子开心最重要,我希望孩子可以获得平凡的幸福生活。(家长的心态决定孩子上学的心态~)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7-06-08,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四、人民日报对高考有用吗

还是一点用的。

也不能说多有用,只是这份报纸会有很多实时报道,考生多阅读多了解也不是坏事,虽然关于高考答卷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高中老师和考生的家长们已经给考生讲述了无数遍,但是人民日报还是发出了官方提醒希望各位考生能够记在心上,此次官方一共总结了10条注意事项,其中包括了高考考试答卷用笔的规范书写答题卡的注意事项书写答案和修改答案时的注意事项审题检查等多个方面需要注意的事情。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