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广播稿500字高考-校园广播稿500字高中

广东省语文高考历年作文题?

中国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

1952:

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

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

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

我准备怎样作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

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

我的母亲

1958: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

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

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

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

说不怕鬼 雨后?两选一

1963:

“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

材料作文“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

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77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市)

1978年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至600字

1979年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

1980年读《画蛋》有感

1981年仔细阅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要求: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实际具体、恰当

1982年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意:必须写成议论文……

1983年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

1.写一段300字以内说明文字

2.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内

1984:

材料作文——自拟题?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

材料作文“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

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

材料作文——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

习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1989:

材料作文:“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

材料作文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

①材料作文——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200字)

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500字

1992:

材料作文①记叙25分;②议论25分?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题目自拟

1993:

材料作文——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题目自拟

1994:

命题《尝试》

1995:

材料作文——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

看图作文①说明文一篇;②议论文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

材料作文——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学生命题选:

《点燃一盏心灵之灯》、《付出真情,获得真爱》、《道德仍需灿烂》、《让世界充满爱》、《奉献与索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人字是支撑的结构》、《金子般的品质——乐于助人》、《世界需要热心肠》、《为社会撑上一片绿阴》、《请别走开,朋友》、《合筑精神大厦,共育文明之花》、《英雄无悔谁有愧?》、《营造温馨,从我做起》、《一份付出一分回报》

1998:

材料命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任意选择或不选择,中心围绕“心理承受力”

1999:

材料命题——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2000: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只要与学者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001: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200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200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4: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 冯妇》改编)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 字。⑥不得抄袭。

2005:广东题目:以纪念为题作文 [要求:议论文]

2006:广东地区高考作文题为:雕刻心中的天使。

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的为题,写800字。

2007年广东地区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8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目:不要轻易说“不”。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1987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

1951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2年高考作文题目: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年高考作文题目: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母亲


1958年高考作文题目: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年高考作文题目: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高考作文题目: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年高考作文题目: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年高考作文题目:“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年高考作文题目: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年高考作文题目: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年—1976年: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年: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年: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年: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年: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年:“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年: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年:习惯


1989年:“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年: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年: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年: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年: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年:尝试


1995年: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年高考作文题目高考作文题目: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年高考作文题目: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年高考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诚信


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


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


2004年高考作文题目:浙江:人文素养与发展 ,05年浙江:一叶、一枝、一世界,06年浙江:生有所息生无所息,07年浙江:行走在消逝中,08浙江: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

1978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是?

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我的母亲 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习惯 1989:“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尝试 1995: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通过对四个图形符号的不同认识,谈你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 2001:诚信 2002:心灵的选择 2003: 根据《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句子表达符合语境的是?

语言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 :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句子符合语境的要求(内部语境:上下文的要求.文章体裁的要求.表达语体的要求,外部语境: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等等). 适当得体是语言运用的根本原则.语言运用是动态的.灵活的.应特别注意语境意识和文体意识. 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既要考虑说话者自己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者的诸多情况.并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1.这一考点的考查往往从以下几方面设题: 能够根据表达方式.做到语言得体. “表达方式 指语言的形式.比如口语和书面语.文学用语与科技用语.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和描写.委婉曲折的表达与直截了当的表达等.这就要做到区分不同方式.力求语言得体. 如1992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 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自从(a) 我省西部(b) 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 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到了灾区(k).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口头语和书面语在表达上的不同.这段文字.从书面语的角度看.并不会影响理解.完全没有问题.但要改为广播稿.就要从口语的角度考虑.要以“听 为着眼点.那么就会发现其中表达不得体处:“震灾 与“赈灾 发音相同.听时无法分辨,“逾100万元之巨 也过于书面化.不合口语表达的习惯,括号中的内容放在“捐款 之后.在听时也影响理解.只有把它们分别改为“遭受地震灾害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