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招考制度面临教育全球化浪潮冲击

  新华社信息上海电(记者刘丹 吕诺 周婷玉)200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8所高校在内地20个省份招收1300多名学生,引来3万多考生报名,部分地区的状元考生趋之若鹜,甚至弃北大、清华赴港求学,引来众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

  "港校热"是中国高等教育经受全球化冲击的"第一波",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教育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越发明显。如何应对教育全球化,是摆在中国高等院校面前的一大难题。    近日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中外校长纷纷就以上问题发表意见。

  港校热:中国高等教育遭遇全球化冲击"第一波"

  今年,内地考生报考港校的热情甚至超过了北大、清华,"港校热"频频打破内地名牌高校的"高招神话"。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和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均表示,未来几年内,香港高校还将进一步扩大在内地的招生名额,目前,内地招生比例约占香港高校招生总数的10%,未来这个比例将上升至25%。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印杰在分析港校扩大国内招生名额的原因时表示,目前,香港地区生育高峰已过,应届高中生总量相对减少,香港急需在全球招收优秀生源补充其不足;香港高校惯有的"文重理轻"观念造成人才失衡,在国内招收理科尖子生促进理科学科发展,弥补校内文理不平衡的现状;近几年,香港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全球招收优秀生源提供了充足的财力。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表示,"港校热"是中国高等教育经受全球化冲击的第一波,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教育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越发明显。蔡达峰分析原因有三:一方面,发达国家高校将纷纷面临本地优质生源不足问题,全球基础教育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国内地,显然是全球招生的首选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学费越来越不成为制约学生选择国外高校就读的瓶颈,高中生可以在国际舞台上选择学习去向;此外,近几年来,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风气盛行,港澳台大学以及美、英等国高校在内地招生也非常普遍。

  "相比国外高校,中国教育在软硬件、文化、制度等方面均显得先天不足。教育全球化,有可能导致国内人才流失。随着教育全球化影响加深,学生的本土意识难免受到冲击。"蔡达峰担忧地说,"国内高中阶段看重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德育相对缺失,处于人格形成期的高中生过早踏出国门求学,根据教育谁、影响谁的原则,这些小留学生对国内传统文化将产生疏离感,造成'教育躯壳化'。"

  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校长多米尼克·迪克斯隆教授则表示,教育全球化对所有国家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它给予了各大学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可从世界范围选拔最适合自己学校培养的人才。生源的多样性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国际竞争下的"鲶鱼效应"

  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65.48%的高校学子认为香港高校要好于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因此,有的专家将香港高校视为洪水猛兽,但认为"走几个状元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学领导也不在少数。

  潜心研究教育问题的熊丙奇教授说,港校升温以及国外招生热无疑将产生"鲶鱼效应","更多优质高校参与招生竞争,受益的是学生。"("鲶鱼效应",是指在运送沙丁鱼的过程中,在鱼槽中放一些鲶鱼,让沙丁鱼紧张起来,增加群体活力,防止死亡。)

  印杰分析,港校带来的第一重"鲶鱼效应"是,增强名校的竞争意识,反思我们的高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深化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第二重"鲶鱼效应"是,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考生在"一考定终身"外多了一个全新的选择;此外,境外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先进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经验,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校长迪埃特·伦森表示,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同样具有"鲶鱼效应",中国内地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香港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对较强,生源的多样性,将促进香港高校不同背景的人才竞争。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说:"垄断的教育发展最慢,教育在竞争中发展最快。人才有国籍,科学无国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培养,对人才的成长是有好处的。竞争能促使我们反思。我们应该有博大的胸怀。"

  "通过港校升温,我们应该反思国内高校现行单一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与其害怕抢优质生源,不如多练内功,使自身水平在竞争中上升,否则整体水平不提高,关起门来保护自己,没有出路。"印杰说。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何去何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发布的《2006全球教育摘要》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在国外上大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大学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仅2004年度就多达11.47万人。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说,内地现行的高招制度,不能完全考核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惟分数论的考核,定会吓跑一部分学生。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告诉记者,香港大学之所以能不断吸引全球人才,是因为学校不拘一格降人才,学生选拔基本上采取高考+面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个人潜质、心理素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有276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学生所看重的香港高校的优势中,更加全球化的有81.6%,毕业生求职时更有优势66.8%,学术氛围更好50.9%,能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46.1%,师资力量更雄厚44.4%。此外,调查显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录取的话,71.2%的人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与此同时,有59.5%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内地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瑞典皇家工学院校长安德斯·弗罗德施特洛姆指出:中国高考制度比较单一,"一考定终身"的招考制度将许多优秀学生挡在了高校外,实在可惜。相对落后的招生方式,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招生竞争力。安德斯·弗罗德施特洛姆说,在瑞典,招生制度有两种:如果一个学生在高中平均成绩达到特定标准,可免试入大学。如果没有过线,他还可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此外,如果一个考生超过25岁,同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者公益活动经历,也可免试入瑞典大学。

  蔡达峰指出,一直以来,多数内地大学都是政府代其选拔人才,长时间缺乏选拔锻炼的高校,已经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香港以及国外许多大学,已经形成了极为完善的自主招生制度,招生相对自主,相比之下,我国现有的招生制度显得呆板而机械。

  2006年4月起,复旦、上海交大两所学校率先在国内试点,尝试自主选拔录取招生,高考分数第一次与选拔脱节,虽然这次试点只面向上海地区招收近600名学生,却点燃了大家对高招制度改革的希望。

  "复旦、交大两所大学一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境外高校的招生挑战。"蔡达峰说。但由于国内高等院校地理位置分布不均以及同一院校不同省市的招考名额多寡不均,加上自主招生带来的过高成本等原因,自主招生制度目前尚不能在全国推广,高考将依然成为国内高校招生的主要手段,"面试招生"目前还只是传统高考招考制度的有益补充,不能一味照搬照抄。

  蔡达峰说,加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是国内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选择,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认真考虑"我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学校需要办成何种特色",这是高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所在。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表示,在现行高等教育现状下,加强中国国内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对较高的省份,试点推行高考"分层录取"。分层录取,即包括985高校在内的国内一流重点本科高校录取,以学校自主招生为主,以高考考试为辅,配以适当面试招生;对于一般本科院校或一般市属高校,基本上按高考分数来选拔人才,并逐步放开高校录取的范围,加大学生对高校的自主选择权;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院校而言,可主要依据平时高中成绩,以及学生入学申请来选拔,基本达到不考试即可进专科院校。这样一来最大的好处在于,不同档次的学校各取所需,不仅保障名牌高校的特色办学,增强竞争力,也能保障一般高校的生源质量,同时,专科学校的非考试录取,一定程度上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高校排名
校院推荐
高考资讯
Copyright © 2024   霖發教育网 滇ICP备2024016847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