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校园时代高考,梦回高中校园 2024-10-18 12:34:28 0 0 梦回母校什么寓意? 自己现在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现在的生活非常的忙碌,压力和负担都是非常的重,自己有的时候非常的梦想能够回到学生时代,因为那个时候是非常的轻松,没有任何的忧愁和烦恼,那个时候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的简单,不像现在这么累,想回到那个时期,但是也只是做梦而已,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梦回学生时代的寓意。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有一些美好的回忆是让我们挥之不去的。梦回学生时代的寓意是指,由于我们在时下的工作特别的忙碌,所以我们在休息的时候就会在梦里回到我们的学生时代,说明我们非常渴望回到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当中,让我们变得更加轻松。 梦回学校的文案? 梦回校园,感慨万千,如果光阴能倒流,期待重写青春。 重返校园。怀念那些推门可进的自习室,那些可容我背诵英语的楼梯角,小树林。时光就这样一去不复返。 梦回高中的文案? 1.晚自习老师让我们把灯关了看电影 他偷偷牵起我的手。 2.学生时代真的很美好 尽管当时觉得上课好无聊 作业好多 老师好凶 但是你回想起来 觉得特别开心 笑到心坎里的感觉 其实还有好多遗憾吧。 3.该怎么去解释青春 我说不清 我只知道 在青春那时 有那么一群人在宿舍 在操场 在课堂 有聊不完的话。 4.书堆积的很高 但那都是你看到过的 站起来就可以看到黑板上的三好学生 班里很乱 我在嘈杂的环境看着窗外 想着未来 不偏不倚 光落在我脸上 那是未来 几回梦回延安 双手捧定宝塔山 表现了诗人谁在阔别十年中对延安无限的怀念? 《回延安》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代表作之一,它抒发了诗人1956年重回阔别十余年的延安时的激动与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贡献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几代人中深情传唱,它之所以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灵,就在于它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情感和对延安精神的礼赞。“回延安”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象征,提醒中国人民时刻不忘初心,矢志永远奋斗。 “巍巍宝塔山不是靠这首诗扬名的。不过对我个人来说,它确实是我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印记” 他的作品不再表现“小我”的情绪,而与民族、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走入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回延安》是对圣地延安的歌颂,也是对革命精神的礼赞 1956年3月,32岁的贺敬之赴延安参加团中央组织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这是贺敬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回延安。不同于雪花纷飞的北京,飞机进入了无边的黄土高原,望见窗外奔腾的滔滔延河,贺敬之的心紧张得缩成了一团。近乡情更怯,他曾在延安生活了整整6年,是延安人民黄澄澄的小米把他养大。(丁七玲:《为时代放声歌唱——贺敬之传》) 1938年,14岁的贺敬之离开硝烟炮火中的家乡台儿庄,踏上追寻革命与真理的道路,他追寻已内迁的学校,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在“保卫大武汉”失败后,学校又迁往四川。学生们跟随学校一路走,一路寻找着救国之道,目睹了日寇的残暴与国民党军队的无能。贺敬之看到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也看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消极抗战和一些弊端。贺敬之的思想在1939年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他从报纸上看到了平江惨案与确山惨案的发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办事处被国民党特务捣毁。在这种情况下,贺敬之与另外三位同学毅然踏上了北上延安的道路。他们走了一个多月,沿着川陕公路,穿过偏僻的小道,一路遇到不少艰难险阻,甚至还迷了路,最后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驻地七贤庄,后来贺敬之在一首诗中写道:“死生一决投八路,阴阳两分七。 1940年,贺敬之终于到达延安。在延安,贺敬之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1年入党。1945年,21岁的贺敬之参与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是剧本的主要执笔者。此外,贺敬之还创作了《南泥湾》等至今传唱的歌曲的歌词,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可以说,在延安受到的革命与文学的教育奠定了贺敬之一生的底色,也让他对延安产生了如同再生父母般的深厚感情。在去延安之前,贺敬之只是一个仇恨日本帝国主义的少年,他关心国家的命运,想要打垮日本鬼子,但是并未找到抗日救亡的道路,正是延安教育了他,让他走上了革命之路。在延安,贺敬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一个爱国者成为了一个革命者,成为了“中国革命文艺发展新阶段的一个小兵”。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底,国民党军队在胡宗南的指挥下进攻延安,按照党中央的部署,鲁艺等文化机构经张家口进入华北地区,贺敬之从此离开了延安。 10年之后,中国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正在到来,贺敬之在这个时候回到其革命与文学生涯的起点延安。从五里铺到南关的河滩上,热闹的锣鼓唢呐声响了起来,头扎雪白的羊肚子手巾、腰系紫红色腰带的男女老少,扭起了陕北大秧歌,他们是欢迎贺敬之一行的延安人民。贺敬之欣喜地发现,熟识的延安已旧貌换新颜:杜甫川上,架起了宽大的钢筋水泥大桥;南关大街两侧是一排排的百货店、新华书店、饭馆、人民医院……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冲击着贺敬之的心灵,最终凝结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回延安》。 收藏(0)